信息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 民族与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交响曲

民族与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交响曲

文章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5-08-14 17:01:03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学功、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张胜

  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传统,即由凝固下来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为形式所呈现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心理结构的一种现时代体现。至于是否是民族精神,那更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为时代所重新熔铸。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大讨论,即“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大讨论,虽历时短暂,却激烈复杂。“全盘西化”派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性,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本位文化”派则在强调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接受西方文化,其立足点是文化的民族性。换言之,“全盘西化”派援西方文化入中国本土,企图在“破”与“立”的更替中,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中国本位文化”派则强调在维护中国文化民族特性前提下,不断充实对“本位”的阐释,并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意识”的观点,意欲在“存”与“废”的矛盾中,迎头赶上“世界大环中的其他各环”。

  “全盘西化”派以时代性为依据展开对文化选择的论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常燕生就指出,世界上只有古代文明和近世文明,没有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别;现代的西洋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基于民族性之特殊点,“乃人类一般进化必然之阶级”,它是世界的,而非民族的。到了30年代,陈序经仍然坚持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没有种类的不同,也就是只承认文化的时代性而否认文化的民族性。在“全盘西化”派看来,民族可以不同,但现代化只有一个;就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而言,东西方不会有什么不同。就像不能说东方有东方的时代性,西方有西方的时代性一样,也不能说东西方的现代化有什么相异的价值目标。显然,以时代性为唯一价值尺度的文化发展观是以所谓“普遍历史”为内核的,这种“普遍历史”观预设了一个时间发展序列,即一种历史发展的模式。中国文化要进入这种“普遍历史”,就必须服从这种逻辑。与此不同,“中国本位文化”派以民族性为根基和最高价值尺度。“十教授”之所以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纲领”,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落后,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丧失造成的。在他们看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特征没有了,甚至中国文化都将消失,因此主张以民族性的中国文化为本位,维护和复兴固有文化。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以时代性诉求为第一要义的“全盘西化”派,主张以时代性主导文化的选择,进入人类普遍历史的发展模式。这种显性的时代性诉求下包含着一种对文化民族性的隐忧。而以民族性自居的“中国本位文化”派,在固守营垒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进入普遍历史的发展逻辑。这种对民族性执着坚守的背后是走进“普遍历史”时间序列的担忧。

  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全盘西化”派,还是“中国本位文化”派,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而是在“谁主导”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这场文化论战中,“全盘西化”派将中国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对准“民族特性”,但显然并不是完全抛弃民族特性,因为这种深藏于人们行为和内心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不是想抛就能抛的。正如胡适所讲的“文化惰性”。这一派夸张的做法恰恰表明了“全盘西化”派不是要抛弃民族特性,而是引“活水”济“死渠”;不是抛弃而是拯救民族特性。“中国本位文化”派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不容否认,但是该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及其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选择文化的标准又过于抽象,导致无法具体实施,只得在表面上做些文章;同时又有充当政治工具的嫌疑,令其备受责难。无需否认,这种纸上谈建设的做法,也同样是基于“中国本位文化”派的“拯救”意识,即希望保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势力范围”。相较“全盘西化”派,这称得上是显性的自我意识,但远不如前者深刻。此外,论争双方对中西文化不同之由来作了历史分析,指出在历史上原非根本异趣,主要集中在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面貌完全改变,故而中西文明之不同是农业经济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不同,这样,讨论中较多的人便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了经济层次。

  文化的建设始终建基于一定的文化根基

  文化根基,一般来讲,便是不同文化各自历经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更准确说来,是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中,学者们往往混淆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而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大多数学者已经注意到二者在含义上的差异,并对二者加以区分。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是已经过去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凝固体,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而“文化传统”则是指“活”在现实中的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流向,它产生于该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该民族反复的实践,形成为该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由此观之,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传统,即由凝固下来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为形式所呈现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心理结构的一种现时代体现。至于是否是民族精神,那更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为时代所重新熔铸。

  但无需否认,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具有稳定、恒久的特点,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源泉。

上一篇:中国“有钱了”也要吸引外资
下一篇:新中介时代,电视的价值在哪里

单位信息

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