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 由大到强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由大到强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5-08-14 17:02:18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石化以2013年营业收入29450.7亿元连续10年问鼎,榜单前三名企业的营业收入都超过2万亿元,另有13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2个月前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4年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内地有92家企业入围。毫无疑问,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大个子”企业,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结果。

  排行榜是见证中国企业成长的风向标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榜门槛是营业收入20亿元,按汇率计算不到当年美国企业500强入榜门槛的1/10。今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榜门槛是228.6亿元,按汇率计算相当于同年美国企业500强入榜门槛的3/4。这样的变化是在12年之间完成的,足以让人惊讶。

  在1990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的全球500强中,找不到中国内地企业的影子。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录上,始见中国内地企业——中国银行(207名)、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209名)和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342名)。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中的数量和位次不断攀升。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依据2011年企业财务数据统计的《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数(69家)超过日本(68家),也就不足为怪了。2012年《财富》杂志榜单专家就预测:2014年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将达到100家。事实上,2014年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含港台)数量的确是100家,仅次于美国(128席),比第三名的日本(57席)多35席。很多人相信,中国大企业涌现和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逆转,其数量在世界500强中超越美国,已时日可待。

  《财富》世界500强的排行榜历史,折射出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化,以及全球经济地区结构变化。《财富》杂志从2010年开始发布中国企业500强名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大企业的崛起,被视为见证中国企业成长的一个风向标,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

  无论是《财富》杂志还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大企业名录,都叫“500强”。然而,这个“强”字是一个虽为媒体普遍接受、实际上却含义并不确切的用语。所谓“500强”,其实是“500大”。两份排行榜排列中国大企业的基本根据是企业的营业收入。这样的排列是国际流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只论企业规模的大小,无法知悉企业实际综合能力的强弱。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总体而言,尽管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和综合能力在不断扩展,但是放到国际舞台上比较,我们与强者之间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其一是中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尽如人意。在《财富》2014年世界500强中,有50家企业亏损,占10%;在中国内地92家入榜企业中,亏损的有16家,占入榜数的17.4%。中国企业500强2013年收入利润率平均为4.24%,资产利润率平均为1.36%,均连续3年下降,利润增长速度落后于营业收入和资产增长的速度。过去3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规模与世界500强、美国500强的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盈利能力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其二是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中国少部分大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现身手。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500强中的相当部分还只能说是中国境内的“大企业”。以品牌打造为例,中国企业500强总体规模已接近美国500强四分之三,但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中无中国品牌,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上,中国企业的排名也不靠前。

未来需要的是从“大”到“伟大”的二次长征

  世界500强中92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16%,与上年相比甚至还下降0.05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在对未来发展具有关键、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上,欧美发达国家尚拥有领先优势。中国大企业要由大到强,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将成为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有望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大企业发展需要新思路,应确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包括政府转变职能,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入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大”的创造,未来需要的是从“大”到“伟大”的二次长征。

上一篇:全球化时代更要坚守文化主权
下一篇:协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单位信息

分支机构